Lou Reed(以下简称LR),和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是不可分割的,虽然地下丝绒除了LR外,还有John Cale(以下简称JC),也是一位天才音乐人,也佔据了主流/独立音乐的一片天。不过还是改天闢题再谈JC吧。
因为LR已经足够叫人为难了。1975年一个失眠的晚上,在自己的住家兼排练室,他录下了电吉他加上几个效果器製造山洪般的噪音,专辑叫《Metal Machine Music》,还敢敢指示唱片公司从音响杂誌那裡抄了几个连自己都不明白的符号用在封面上,结果唱片被许多人狠狠地退货,臭名远播,几乎毁了他前几年建立的歌迷群。可是,历经数十载,这唱片又被一些人平反了,甚至被仔细地转化成为音符,由乐团在音乐厅演奏,在音乐节巡演。
1970年离开地下丝绒之后,LR原本打算不再玩音乐了,几个月后却被大卫鲍伊(David Bowie)召到英国去,制作了首张同名个人专辑《Lou Reed》(1972)。专辑出版后得到的不怎麽样,既没有好评也没有热卖,一如地下丝绒的后几张专辑。LR自己怎么看?他说基本上没什麽参与专辑制作,请来的录音室乐手(session musicians)都太强了,却玩不到他要的东西,他就乾脆站到一边去了(嗯……)。
同年出版的第二张个人专辑《Transformer》(1972)的制作也不怎麽样,仅仅可以听到他写歌的自信倒是回来了。倒是专辑其中的单曲畅销了,给他打下听众基础。再历经数十载,专辑里头的另外一首歌,在电影《Trainspotting》(1996)配上男主角在马桶里边蔚蓝的潜泳,浪漫得不得了,歌曲跟着电影一起火热,《Transformer》也可以说被平反了。
这不汤不水的数十载,LR一直都没有闲着,做音乐,出版专辑、巡演,可是就像穿了不合脚的鞋子一样,走起路来没办法笔直笔挺,期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专辑一直都只能在小众之间流传,远远不及他的负面新闻涵盖的层面。有一回欧洲巡演后回到纽约的公寓,居然被房东封了,有家归不得。一直到他完全摆脱毒瘾——是否属实已经无从追究,聚焦于创作,终于打造了后来被认为是LR最好的录音室作品《New York》(1989)。
其实叫LR收回心神专心写歌的更有可能是伯乐安迪·沃荷(Andy Warhol)。没有沃荷,地下丝绒很大可能就不会有人认识,世界上的图书馆关于当代流行音乐的橱柜至少三分之一将只是空柜子。1987年沃荷去世,在此之前,LR一些带自传色彩的歌曲,都出现沃荷的身影,或者,以为是LR写关于自己的歌曲,其实主角是沃荷。沃荷对LR的影响非笔墨可以形容。
不过《New York》却是没有沃荷的纽约。
同时期,LR还写了关于沃荷的一组歌曲,还邀了JC一起合作,录音室成品叫《Songs for Drella》(1990)——Drella是沃荷的暱称,也因此造就了地下丝绒的短暂合体。接着的专辑《Magic And Loss》(1992)更是笼罩着死亡的阴霾。这三张专辑组成了LR的生死三部曲。
LR的最后二十年算是平顺的,另类音乐(Alternative Music)崛起,他顿时成了祖师爷,加上跟他在艺术创作方面旗鼓相当(或更高于他)的伴侣Laurie Anderson,他终于过平实的日子,做自己想要做的东西。当然,他跟世界并没有妥协,最后一张专辑是跟过气重金属天团Metallica合作的《Lulu》(2011),毁誉参半,这样的合作叫人不解,就像是他给世界留下一个谜语,笑哈哈地离开了。
编按:2013年10月27日,Lou Reed因肝脏移植手术併发症病逝纽约家中,享寿71岁。
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来西亚少数实验音乐人。实验音乐厂牌 Herbal 创办人兼执行总监;马来西亚实验音乐平台 Switch ON 创办人兼艺术总监。多年来陪伴他的作品穿梭欧亚两大州,不论是现场演出、装置艺术、讲座、分享会等等,举凡与实验音乐相关的活动皆曾参与。曾给报纸与独立音乐杂志供稿。